在塑膠模具制造領域,模具基材的選擇直接影響模具性能與使用壽命,目前主流采用塑料模具鋼模塊,常用材質包括碳素結構鋼、碳素工具鋼、合金工具鋼及高速鋼等,這些材料憑借優異的力學性能與加工性能,成為模具制造的核心基礎。
在塑膠產品生產環節,射出成型工藝因適用于熱塑料產品、且能實現規模化生產,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塑膠產品制造中。而在模具設計的關鍵環節里,排氣系統的設計與優化尤為重要 —— 尤其是在快速射出成型場景下,由于熔體流動速度快、型腔填充時間短,對排氣系統的效率與穩定性要求更為嚴苛,若排氣設計存在缺陷,將直接影響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。
一、塑膠模具需設計排氣系統的核心原因:氣體來源解析
塑膠模具在射出成型過程中,型腔內部會產生或留存多種氣體,若無法及時排出,將引發一系列質量問題。這些氣體的主要來源可分為以下四類:
初始留存氣體:成型機臺的注射系統(如料筒、噴嘴)與模具型腔在合模前,會自然留存空氣,當熔體注入型腔時,這些空氣若不及時排出,將被壓縮在型腔內部;
原料水分氣化氣體:部分塑料原料(如 PA、PET 等吸濕性塑料)若在成型前未充分干燥,原料中殘留的水分會在模具高溫(通常 150℃以上)環境下迅速氣化成水蒸氣,混入熔體與型腔間隙中;
塑料高溫分解氣體:若模具注塑溫度超過塑料的熱穩定溫度,部分性質不穩定的塑料(如 PVC、POM)會發生熱分解反應,釋放出小分子氣體(如 HCl、甲醛等);
添加劑反應 / 揮發氣體:塑料原料中的添加劑(如增塑劑、穩定劑、潤滑劑)在高溫成型過程中,可能發生揮發或相互化學反應,生成額外氣體,這類氣體雖量少,但長期積累仍會影響排氣效果。
二、模具排氣不良引發的核心弊端
排氣系統設計不當或排氣效率不足,會從產品質量、生產效率等多維度產生負面影響,具體弊端可歸納為以下五類,需在模具設計與生產過程中重點規避:
型腔填充不完整:熔體注入型腔時,若內部氣體無法及時排出,會形成 “氣阻”,阻礙熔體正常流動,導致注射量不足,最終使產品出現缺料、缺角等缺陷,尤其在復雜結構產品(如薄壁件、深腔件)中更為明顯;
產品內部質量缺陷:未排出的氣體在型腔內被高度壓縮后,會以高壓狀態滲入塑料內部,形成氣孔、空洞或組織疏松結構;同時,氣體與熔體界面的剪切作用還可能導致產品表面出現銀紋(如 PC、ABS 產品常見的 “銀絲” 缺陷),嚴重降低產品力學性能;
產品表面燒灼碳化:被壓縮的氣體因體積急劇縮小,會產生 “絕熱壓縮” 效應,導致局部溫度驟升(部分場景下溫度可超過 300℃),高溫會使周圍熔體發生分解、燒灼,最終在產品表面形成碳化斑點或焦痕 —— 這類缺陷多集中在兩股熔體的合流處(如熔接痕位置)、型腔邊角及澆口凸緣等氣體易滯留區域;
產品外觀與性能下降:氣體阻礙會導致熔體進入不同型腔(或同一型腔不同區域)的速度不一致,使熔體流動軌跡出現差異,進而形成明顯的流動痕;同時,氣體干擾會破壞熔體的均勻融合,導致熔合痕強度降低,使產品的抗沖擊、抗拉強度等力學性能下降 30% 以上;
生產效率降低:為避免排氣不良導致的缺陷,操作人員需降低注射速度、延長保壓時間,這會直接延長成型周期(部分場景下成型周期可增加 20%-50%);同時,排氣不良還會增加產品報廢率,需額外投入人力進行篩選、返工,進一步降低整體生產效率。